【好书推荐】品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魅力
2022-11-09 来源: 浏览次数:0
引言: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品鉴国学经典细读哲学人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生活充满正能量!
(1)《列子》
索书号:B223/51;ISBN:978-7-5149-2199-1;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内容多为寓言神话、民间传说等,通过故事来表达哲理、阐述思想,既涉及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也讨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全书将处世哲学融入到神话故事当中,浅显易懂,饶有趣味。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价值。
经典试读: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人做善事,不是为了名声,名声却跟着来了;虽然得到名声,但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利益,而利益却也跟着来了。所以说越是想得到的,往往就越得不到;越没想得到的,往往反而就得到。
(2)《大学》
索书号:B222/93;ISBN:978-7-5180-5353-7;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无数先贤由此步入儒家学说的圣殿。《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对现代人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经典试读:做人可以平凡,但绝对不可以平庸。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要对得起堂堂“七尺”之身。坚守一种精神,做出一种榜样,用一身浩然正气彰显自我、改变世界。能做到这一点,就离《大学》所言的“亲民”境界不远了。
(3)《论语》
索书号:B222.22/46;ISBN:978-7-5699-2475-6;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至汉代成书。《论语》是儒家学派奠基性和代表性的作品。集中表述了孔子在思想政治、哲学文化、伦理道德、教育修身等领域的主张和学说,宋代起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经典试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孟子》
索书号:B222.54/23;ISBN:978-7-1011-0740-1;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乃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经典试读: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日:“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5)《四书道贯》
索书号:B222.15/33;ISBN:978-7-5057-3525-5;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名为《四书道贯》,是取孔孟之道“一以贯之”之意,文化大师陈立夫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篇归纳讲解,使之成为有系统的整体。本书讲解详尽,考证有据;语言生动、逻辑严谨,使史料更准确。
经典试读: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各有其生命久暂不同之过程,人类享年至多不过百岁,但为万物中之灵者,故能利用无尽藏之物,供作其生活之资料。此广泛繁博之资料,其中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精有粗,有坚有柔,有美有恶,繁然毕集,杂然纷陈。人类不断地要求生存,即需不断地与此无数之事物相接触。因此又产生了无穷尽之事,于朝夕接触之。
(6)《孔子家语全鉴》
索书号:B222.22/50;ISBN:978-7-5180-6088-7;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这部作品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的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同时,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经典试读: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7)《原儒》
索书号:B222/90;ISBN:978-7-5325-9104-6;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是熊十力论述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周易》《春秋》《礼运》《周官》等儒家经典为依据,融贯释、道、名、墨、法诸家,综合考辨与分析,抉发孔子政治伦理思想的宗旨和内涵,使传统儒家思想得以焕发新生。作者追根溯源,除障祛蔽,紧贴时代,传统儒家之思想内蕴表露无遗,其当代价值也得到充分展现。
经典试读:孟子上下与天地同流,象山自谓精神稍一提缀便与天地相似,此皆学人上达初机。上达,谓上达于证量之境。然此诣非大贤以下之资所可企也。从来颖悟之伦,莫不求趣证量,直彻根源,然易流于僧侣主义,倾向出世,乖秆大道,不可为训。孔子以人道弘天道,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处立命,此中天地万物,即包含吾人在内。
(8)《荀子》
索书号:B222/142;ISBN:978-7-5692-7716-6;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
经典试读: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9)《墨学源流》
索书号:B224/29;ISBN:978-7-5329-5649-4;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系统研究了墨子生平、《墨子》一书、墨学产生背景和渊源、体系及其政治、经济、等学术思想,论述了墨家的组织、传授及发展、衰微、复活的过程。
经典试读:墨子之学,爱与智并重,“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智之事也:而墨子乃宗教式之教育家,“有道肆相教诲”,“遍从人而说之”,则“所以使人知之”,亦必有其术矣。前者惟在自悟,故有《墨经》中之知识论;后者用以悟人,故有其辩学。《经》中辩学尤详,乃有《墨辩》之称,其他科学,几为辩学所掩矣。兹先略述其知识论而后及其辩学之大要。
(10)《朱熹礼乐哲学思想研究》
索书号:B244/34;ISBN:978-7-5201-4495-7;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该书从礼乐形上学、价值论、实践观三个方面对朱子礼学的哲学体系做了较为系统的诠释与建构。该书指出,礼、理是朱熹思想的两个基本面向,礼学是其理学下学实践的基础,理学是其礼学的形上依据,二者相融互补,使得朱熹的思想世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显得丰满而自洽。与此同时,朱熹的礼乐哲学思想也具有充分的现实价值。
经典试读:到了朱熹这里,在继承“敬”与“和”分别为礼乐之“本”的传统礼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礼乐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他曾明确指出为礼以敬为本”,又道:“礼主与敬……和是乐之本。”肯定了“敬”与“和”为礼乐之“本”。同时,在朱熹的礼乐价值论中,“敬”与“和”的关系既代表着礼乐的相互关系,也是人们实践礼乐、修身养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原则。
(11)《墨子读本》
索书号:B224/30;ISBN:978-7-5596-3351-4;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主体部分包括兼爱,非攻等墨家思想的核心篇章,随后摘录非儒,公输等重要篇章。每章由译文、原文、注释、解说四部分组成,既疏通文意、注解疑难字词,又阐释本章的思想实质。第二部分是附论,介绍了墨家团体及思想的发展轨迹,墨子的思想史意义等,是读者了解墨家思想的优秀书篇。
经典试读:墨家所谓爱的具体内容,并不更给予他人某些特定的利益,这种爱尚不具备这一程度的积极性,它只停留在不“万人目利",也就是不从他人那里掠夺利益。所以兼爱的结果,及其带来的利益,都不是可以直接交换的个人利益,而必然是大局的、间接的利益。
(12)《儒学经典三百句》
索书号:B222/116;ISBN:978-7-2091-1049-5;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浩如烟海的儒学典籍中,精心筛选出对涵养道德、为官从政、处世修身等具有重要借鉴启示意义、富有时代价值的经典语句。
经典试读: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每天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每月不忘记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这便可以说是好学了。
(13)《韩非子译注》
索书号:B226/28;ISBN:978-7-5426-6339-9;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该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了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经典试读:君主要谨慎地处理好自己的政事,以等待天命的到来;不要失去主要的治国原则,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圣君。圣君的治国原则,就是要去除个人的智巧。个人的智巧如果不去除,就难以持久地治理好国家。百姓使用个人的智巧,自身就会多灾多难;君主使用个人的智巧,他的国家就会危亡。遵循上天的原则,反过来还要探寻万物的道理;研究考察这些原则、道理,如此周而复始研讨不已。
(14)《商君书译注》
索书号:B226/35;ISBN:978-7-5426-6333-7;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文体多样,辩论有力;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内容庞杂,其中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法治等诸多重大问题,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经典试读:国家之所以能治理好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权力,是君主独自掌握的。君主失去权力就会面临危险。君主和臣子抛开法度不用而放任私欲,国家必定混乱。因此确立法度,明确职分,不因私欲妨害法度,国家就会安定。君主独自把持权柄就能树立权威。
(15)《淮南子鉴赏辞典》
索书号:B234/20;ISBN:978-7-5326-2789-9;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设文本篇、主题篇、名言篇、寓言篇四个部分。文本篇的鉴赏文字突出主题思想与写作原旨,反映淮南子所呈现的古人的思想世界。主题篇的鉴赏文字突出淮南子相关议题的建设性思考,尤其对于现代人类生活的启示。名言篇和寓言篇的鉴赏文字突出相关名言或寓言故事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并注重阐发其在整个思想文化史中的影响,及其对于现实人生的重要启发。
经典试读:“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说的是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直径为一尺的璧玉还要珍贵,这是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由于这句话非常生动地描述了时间的可贵,所以后人就根据这句话提炼出了“尺璧寸阴”的成语,而且还衍生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谚,足见人们对这句话的认可与重视。
(16)《止学全鉴》
索书号:B241/4;ISBN:978-7-5180-5345-2;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止”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虽文短却内涵深厚,意境悠远,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围绕其主旨含义进行解读,将国学和现代励志学融为一体,便于读者更好地领略止学的精髓要义。
经典试读:人生在世,好的命运要依靠自己去创造和改变。尤其在巨浪滔天的困境中,我们应随时赋予改变命运的力量,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应付过去。”这样,你才能获得满意的人生。当我们有了一份靠自己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后,困难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远离,生活自然会回到风和日丽的宁静当中。学会依靠自己,你就会走出人生的低谷,出现在你面前的。就将是一片湛蓝的天!
(17)《吕氏春秋全译》
索书号:B22/42:2;ISBN:978-7-2210-8371-5;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为秦相吕不韦集门客各著所闻而成。当中既有儒家和道家思想,又有墨家和法家思想,也有阴阳家和纵横家思想,其他如名家、兵家、农家、小说家等派,无不在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相安地汇集在一起,不仅能与各家相表里,而且有出于各家之上者。
经典试读:上古圣王用来引导人民的,首先在于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地利,而是以培养心志为贵。人民从事农业就会淳朴,人民淳朴就易于使用,易于使用边境就会平安,君主地位就会尊崇。人民从事农业就会稳重,稳重就会减少私人的交谊,私人的交谊减少,那公法就易于建立,大家就会专力从事农业。
(18)《四书五经》
索书号:B22/71;ISBN:978-7-5180-1913-7;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本书精选了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文章,并增加了现代文翻译,帮助读者们好地理解文意。四书五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这些经典篇目一定会成为读者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经典试读: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19)《君子之言:荀子选读》
索书号:B222.62/6;ISBN:978-7-5444-7579-2;馆藏地址:新书展区
内容介绍:荀子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里面涉及荀子的哲学思想、政治观点、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述等诸多方面,在形式上打破荀子文章本身的完整性,将节选出来的段落以思想为主题重新编排组成单元,意在帮助中学生读者初步了解荀子思想的全貌,发掘出荀子这位被长期误读和忽略的儒学大家的思想精髓。
经典试读:隐居,只能是一种心态,而非一种刻意表现的生活。所以,“德盛”“能静”“修正”“知命”“著是”的人,是真正品德高尚的人。这样的人,无论身处闹市,还是隐居深山,都是真隐士、真君子。相反,那些试图借隐居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想走一条终南捷径,实则却暴露了自己内心修为的不足。所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精神是否真的超凡脱俗,不能只看他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而是应该综合地考察这个人的道德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