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详注 之王维篇
唐朝的诗词,精魂万卷,卷卷永恒;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我们矢志不渝地遥望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歌舞升平的唐朝,霓裳羽衣的唐朝,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唐朝。借助《唐诗三百首详注》,我们一起走进唐朝,走近唐诗,一起品味王维笔下的人生百态。
书籍介绍:《唐诗三百首详注》
作者:陶今雁;索书号:ISBN 978-7-210-12235-7


人物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注解:《相思》这首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却羞于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诗人王维将相思之情描写得入木三分,却又委婉含蓄。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注解: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注解:我独自居留在外,成为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更是格外思念着亲人。今天是重阳节,我远在他乡,知道家中兄弟们都登上了高处,大家衣襟上都插着茉英,却唯独少了我一个。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
注解: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注解: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他,是盛唐最“佛系”的诗人;他,半生纵游山水,留下众多经典的诗篇;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王维,是盛唐的一朵莲花,净美卓绝,如诗如画,他用自己的才华,书写了一篇篇精美的断章,让后来之人咀嚼不尽,回味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