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详注 之杜甫篇
书籍介绍:《唐诗三百首详注》
作者:陶今雁;索书号:ISBN 978-7-210-12235-7

人物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范,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律诗是唐代的新型诗体,唐诗的成熟是以律诗的确立与完成为标志的,而这个历史任务正是由杜甫最终完成的,杜甫以其精湛的艺术修养和惊人的艺术才能在这方面作了重大的探索和努力,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五律名篇和七律佳作。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注解: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注解: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叛军攻占唐都长安。七月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在途中被安史叛军俘获,押至长安。到下一年春季三月,当杜甫眺望被战争破坏的颓败长安城时,感时伤别之意,忧国思家之情,不可抑制地喷涌而出,凝铸成了这首不朽名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注解: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注解:《望岳》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注解:《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以仁爱之胸怀,关众民之命运
杜甫,他以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照,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上。他的作品不仅仅文字精妙,更是一幅充满血脉的历史画卷,描绘着社会动荡和个人悲欢的辗转。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理想不是求得个人的幸福和成功,而是祈求整个国家海晏河清,祈求所有人安居乐业。立志已然高远,杜甫也用一生去践行、坚守自己的理想志向,忧国忧民的主旋律贯穿他多灾多难、潦倒困顿的一生。
杜甫的诗歌承载着人间疾苦和沧桑,他以充满同情与悲愤的词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疾苦的关切,深深触动了人们的情感,唤起了无数心灵深处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