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医精诚’出自这本书呀”“这本书就是古人的‘家庭医生’吧!”“古人未完成的事,今人完成,真的好感动”……

随着《典籍里的中国》热播,一本1000多年前的医学典籍走进大众的视野。它就是隋唐时期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中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备急千金要方》。
全书30卷,合各种方论5300多首,不仅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医药学成就,更开创了中国医药学史上多项先河,深深影响着从唐至今中医药学发展的脚步。
分类接近现代医学
一部献给百姓的“救命”医书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在《备急千金要方》自序中,孙思邈介绍了著书的缘由。

他认为,人的生命贵于千金,如果有一剂良方能够救人于危殆,功德也会重于千金。所以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孙思邈所处的时代,医方散乱浩繁;若是遇上突发疾病,老百姓无法及时对症下药,往往会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孙思邈将良方整理成册,特别在书名前冠以“备急”,希望百姓们都能知晓救命的医方,以备不时之需。

翻开《备急千金要方》的目录,你会发现,孙思邈对于各科病症的分类,非常接近于现代临床医学。例如“七窍病”“疔肿痈疽”“消渴病”,分别对应今日的五官科、外科、内科,各门均以论带方,观点精辟独到当代人常见的脱发问题、失眠焦虑,在书中也有相关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编排在各方前列的“妇人方”和“少小婴孺方”,相当于现在的妇科和儿科。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分类,唐代以前,医学中没有妇幼专科。
孙思邈认为“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更表示“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意思是如果没有小孩,就没有大人,为此,他首次提出妇幼要单独设科,并将妇人方、儿童方置于全书各方之首,呼吁人们重视妇幼健康。

孙思邈不仅精通各科医术,更看重医德医风,他写下《备急千金要方》首卷中的《大医精诚》,提醒医者牢牢把握“精”“诚”二字。“精”是指医术精湛,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是指品德高尚,医者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视同仁地为患者服务。这也成了我国最早全面论述医德的名篇,不仅为古今医务工作者确立了职业准则,更成为今天医学生的“第一课”。

自幼体弱多病的他
写下两部影响世界的医学典籍。
被后人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关于他的年龄众说纷纭,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是101岁。
然而,这位长寿又精通医术的“药王”,其实是个“药罐子”。孙思邈自幼身体羸弱,为看病吃药,几乎倾家荡产。成年后,他立志研习医学。

行医途中,孙思邈先后患过3次热痢、1次冷痢、得过疔疮之症,多次化脓性感染,几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对疾厄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患者有了更强烈的同情心。40岁左右时,孙思邈结合自身经验,“集诸家之所秘要,去众说之所未至”,耗费30年心血著就《备急千金要方》。到了古稀之年,孙思邈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失传已久的《伤寒论》。

为了让更多的救世良方传下去,他再次提笔,终于在百岁时写完了《千金翼方》与《备急千金要方》相辅相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备急千金要方》问世之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并在这些国家繁衍出众多,以它为基础的医学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备急千金要方》也被世界医学界称为“人类之至宝”。

“大医精诚”
成为一代代医者的共同追求
《典籍里的中国》将孙思邈生平事迹,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书经过紧密融合。曾在第一季第六期节目中,饰演“兵圣”孙武的吴镇宇,又一次贡献了“神仙演技”。在节目中诠释年龄跨度极大的孙思邈,将“药王”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舞台上,孙思邈不顾被感染的风险,接诊麻风病患者的一幕令人动容。在古代,麻风病被称为“疠风”,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恶疾绝症,也是孙思邈希望攻克的疾病。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写下最早关于麻风病的专篇论述,让后世医者看到攻克疾病的希望之光。本期节目在戏剧创作中发挥想象,让百岁“药王”孙思邈穿越1000多年,遇见了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当孙思邈听闻今日的中国,已基本消灭麻风病时,不禁感慨:“疠风病消灭了,大功德呀!”
何为“大医精诚”?孙思邈和李桓英们用一生做出了最真诚的回答

戏剧最后,百岁“药王”与当代百岁医者吹灭百岁生日蜡烛后相视一笑,感动无数网友。历史与未来,交融际会,中国医者之魂,始终如初。

一代代医者的探索实践,凝结成一张张古方、一本本医药典籍。让我们随《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最后一期,识读《备急千金要方》,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医药这座宝库,让有着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瑰宝,焕发出时代生机!